中评社青岛8月7日电(记者 陈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过,宾主再热情,宾客若不来到久负盛名的青岛迎宾馆,又怎能感受到青岛的“迎宾”之礼、“乐乎”之情呢?
8月6日,中评社记者一行来到坐落于信号山南麓龙山路上的青岛迎宾馆进行参访,共同领略和阅读这幢历经百年沧桑、但却“保旧如旧”建筑的风情与往事。
据了解,迎宾馆原是德国驻胶澳(即现在的青岛)总督的官邸,故名“总督官邸”,俗称提督楼,始建于1905年7月,1907年7月第一任总督入住。迎宾馆是一座典型的欧洲古堡式建筑,大部分采用花岗岩建造而成,因而十分坚固。迎宾馆是德国威廉时代的典型建筑式样与青年风格派手法相结合的欧式建筑。馆外入口两边绿树青葱、草木繁盛、红花喧闹,一派生机昂然之意。
在还未正式走进馆内进行深入参观之前,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秦宇辉副主任特地带着中评社一行绕着整个迎宾馆行走了一圈,几步下来,在感受到迎宾馆的细美与牢固之际,也发现原来迎宾馆的实地面积也并不算大。
然而一进入迎宾馆内,才发现所谓“麻雀虽少,五脏俱全”。一楼中央大厅曾被用作举办高级社交舞会,米黄色内墙,镶黑漆木墙裙,座钟、灯饰以及伴舞用的钢琴全由德国运来,德国三角钢琴的琴键是用象牙制成的。建在墙角的翠绿壁炉形状乍看竟宛若一个啤酒桶,不知道当年德国人是否是因为知道青岛人爱喝啤酒遂有意而为之。转而右行便可看到众多游客围挤在大接待室前,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此厅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李先念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亦曾到此。
从一楼沿着扶梯走向二楼时,导游特别告知要靠右而行,用手扶梯而上。这一扶,才发现原来手扶梯的设计是如此精湛用心,木质扶梯的手感和造型完全符合人手工学,十分舒适。
迎宾馆介绍。(中评社 陈承摄)
二楼窗外的几束阳光透射进来,散漫到一楼的钟表与地板之上,隐约之间,光影斑驳,仿若再给这迎宾馆的内部物件与空间添加了几分虚幻之美。
中评社记者同游客一样,拿出相机想记录下眼前这些经历时间打磨、充满故事的珍藏品,但被馆内工作人员多次告知禁止拍照。一同陪行的秦宇辉副主任才向记者表示,这样做是为了保护馆内这些木质品免受相机曝光照射的破坏,即使工作人员允许游客可以在不开启闪光灯的模式下拍摄,但为避免意外,还是全面禁止相机的拍摄,以最大限度的保存馆内这些木制品的质量与质感。听完此话,虽然记者感到颇为遗憾,但却对馆内工作人员的专业态度和用心备感认同,正是因为有着这样认真用心的保护,才能使迎宾馆引天下宾客到此一访这座历经一百多年风雨磨砺但却内外都依然保存完好的“建筑奇葩”。
时值暑期青岛旅游高峰之际,来到迎宾馆进行参观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迎宾馆入口处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据记者了解,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是戒备森严的禁地。1999年5月1日,青岛市政府将迎宾馆辟为旅游景点向海内外游客开放。而今,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政要都会来到迎宾馆参观访问,一方面通过走进这座蕴含百年历史的典雅建筑感受建筑美学带来的视觉之美,另一方面亦通过了解迎宾馆的故事来回味青岛的历史沧桑。
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秦宇辉(右)向中评社社长郭伟峰(左)和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中)介绍迎宾馆。(中评社 陈承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