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遇见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

2015年03月19日 16:00   来源:中评社

  中评社香港8月11日电(记者 林艳青岛访问后续报道)提起崂山,大家一定会想到蒲松龄笔下那个美丽动人的花仙子“绛雪”,还有那个剪纸成月、会穿墙的崂山道士故事。据说,这位孤愤、洞悉人鬼两界的小说家蒲松龄曾居住在崂山的太清宫,他所创作的《聊斋志异》有九篇小说内容就是取材于此。那么,究竟哪一间古旧房屋,是蒲松龄曾经写下《绛雪》、《崂山道士》的地方?崂山道士带着王七穿越过哪一堵墙?“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一行人带着好奇,在太清宫侯道长的带领下8月6日下午参访了青岛崂山太清宫。

  崂山,具有“海上第一名山”之称。那连天碧海、拍岸惊涛、奇松怪石,仿佛让人走进了一副美丽的山水画中,更有一种“说不尽山水好景,但付沉吟”的绮丽文思、豪迈诗情。这也难怪,会吸引历代不少有名的方士、道人、文人墨客前来修炼、游览。如李白、苏轼等,都曾留下了很多赞美崂山的诗文、石刻。

  “崂山是非常有名的道教发源地之一,实地看到崂山后,有一种历史真实感,很亲切。”“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的成员之一,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端耀说。

  这是郑端耀研究员第二次到青岛的太清宫,相比上一次,他更加留意太清宫的设计、造型和故事。当他看到道教在崂山的建设,以及崂山和台湾在道教上的交流,他说,两岸在宗教方面有许多的共通点,通过这方面的交流两岸可以寻找到更多的联结。

  有人说,到了青岛不到崂山就是没到青岛,而到了崂山不进太清宫就是没到崂山。太清宫是崂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处道教殿堂,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青石灰瓦,袅袅香烟,道士们在这里参禅、静思、休憩,传承着道家“清静无为”、“修身养性”的思想境界。

  “一点凡诚生若死,几回鹤化白为玄。瀛洲蓬岛知何在,无欲无贪我是仙。”这是一位隐居深山的道士曾写过的两句诗,真实地反映了道教人物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印象中,蒲松龄笔下的崂山道士,传奇入神、无所不能。他不仅可以剪纸成月照亮黑夜,还会点纸为女翩翩起舞,甚至还能轻松地穿墙。崂山道士,究竟是仙是人?当身着道袍、头戴道冠的侯道长出现为“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一行人导览时,俨然成为太清宫的一道风景线。

  

  崂山太清宫侯道长为“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一行人介绍太清宫。(中评社 林艳摄)

  崂山里的每一处松石、海浪、草木,在道教看来,似乎有着一种神秘的存在。传说那些封建社会的统治者、热衷于道教的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曾来过崂山,而著名的道教人物丘处机、张三丰等人也都曾在崂山修道。因此,在古时,便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此次“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团长是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大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其他台湾方面学者成员包括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端耀、政治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明、南华大学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副教授孙国祥、退役中将蒋海安、退役中将傅应川。

  中国评论通讯社方面,包括中评社社长郭伟峰、中评社副社长王平、中评社总经理李为民、中评社副总编罗祥喜、中评社记者林艳、中评社记者陈承。

  

  蒲松龄在这里写下《聊斋志异》中的《绛雪》和《崂山道士》。(中评社 林艳摄)

  

  “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成员在太清宫虔诚参拜。(中评社 林艳摄)

  

  崂山太清宫侯道长为“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一行人讲解蒲松龄笔下的绛雪。(中评社 林艳摄)

  

  “台湾战略学者青岛访问团”一行人在“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石碑前合影。(中评社 林艳摄)

编辑:李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