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80万人 去年引才13.1万人

2018年01月08日 11:10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2017年,改革的青岛,求贤若渴;发展的青岛,海纳百川。

  这一年,是人才总量显著增长的一年。截至目前,青岛的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80万人,相比2011年底的122万人,增长了约50%。2017年,全市引进各类人才13.1万人,自主推报12人入选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分别有30人和36人入选2017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泰山学者”……

  这一年,是人才投入不断加码的一年。十八大以来,全市人才方面总投入超过50亿元。2017年,制定顶尖人才认定和资助细则,给予新当选和全职引进顶尖人才500万元生活补贴,对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市区两级财政投资8.9亿元建设的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在市北区正式启用……

  这一年,是“高精尖”人才汇聚的一年。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团队、肿瘤精准医学团队2个顶尖人才团队落地发展;青岛国际院士港12个院士项目正式落地;全市领军人才达到1549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80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57人、长江学者2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36人……

  勇破体制机制“藩篱”

  作为我市首个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试点单位,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去年获得了2500万元专项经费的自主支配权。“这一改革意味着将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给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牵头单位,转变了以往由政府主导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的传统方式。” 据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项目管理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中心去年制定了详细的建设方案,并组织了项目立项,发布指南、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经过市科技局和市财政局审核,2017年,包括平台建设、研发队伍引进、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海洋生物科技创业项目等五大类25个科技项目列入支持计划,专项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

  继2016年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后,2017年,我市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继续向纵深推进,一系列改革举措令人振奋——

  下放差旅费、会议费、咨询费等管理权限,扩大基本建设项目自主权,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自主处置……2017年6月出台的19条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政策,充分彰显出为科研人才“松绑”的决心。

  首次将港澳台和外籍人员纳入职称评审范围,将中小学教师职称中级评审权限下放至各区市,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专业限制,增设基层卫生高级职称……我市的职称制度改革聚焦简政放权、提升服务,鼓舞着各类人才贡献才智。

  “通常都是对引进的人才进行奖励,没想到牵线搭桥也有奖金。”当得知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引才“红娘”奖励名单中时,潘红兵有些意外。通过中科院朋友引荐,帮助青岛里奥机器人智能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引进日本院士任福继,潘红兵因此获得了引才“红娘”最高30万元的奖励。在我市公布的2016年度引才中介奖励名单中,27个中介机构和个人获得了总计220万元的引才重奖。

  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将奖励力度从过去最高5万元提高至30万元;实施顶尖人才引进培养工程,给予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实施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进一步扩大博士后资助范围,将安家补贴从之前的10万元统一提高至20万元……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擦亮了青岛纳才的“金字招牌”,构筑起人才集聚高地。

  不拒众流 海纳百川

  日前,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侯立安领衔的融创新材料工程研究院项目在青岛国际院士港启动。“依托侯院士团队的技术,我们将采用天然海产品加工的下脚废料贝壳,制造成健康环保的建筑结构体涂层材料,整个生产和应用过程中,不产生有毒有害物质,且具有净化空气、防霉抑菌、去除甲醛等功能。”该项目负责人介绍。据了解,几年内项目团队在水净化、空气净化等领域的产业化项目预计实现收入10亿元。

  侯立安院士团队所在的青岛国际院士港,自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签约75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54名,占72%。袁隆平、王玉田等8个院士产业化项目已成功落地,40余项生物医药、新材料、激光加工设备的发明专利进入申报程序。

  除了青岛院士智谷、青岛国际院士港两个顶级人才创新创业园区,青岛还建成了博士创业园等3个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7个留学生创业园,建成启动3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引进了“中科系、高校系、央企系和国际系”高端研发机构,重点推进青岛国家海洋实验室、中科院科教融合基地、中科研发城、中科院青岛分院等建设,先后引进了北航、复旦大学、哈工程等知名高校30所,支撑人才创新的孵化载体不断健全。

  请进来,走出去,不拘一格降人才。

  去年的第17届“蓝洽会”上,吕志民、戴宏杰两个顶尖人才团队分别从市领导手里接过6000万元的支票,这是他们1亿元项目资助的首批资金。目前,两个团队项目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进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请进来”引才的一条重要渠道,2017年“蓝洽会”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德国等19个国家的120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0余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参会对接洽谈;另一项连续举办四年的引才活动——“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则在去年吸引了近80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的近700名博士生代表参加,现场签订人才引进及项目合作意向406个,与会人数及意向达成创历年最高;在去年11月召开的“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创新企业家专委会年会上,百余位“千人计划”专家齐聚青岛,共商人才与产业发展大计,在崂山区新设立的“千山大厦”也在年会上揭牌,计划未来3年每年引进10个“千人计划”专家及团队入驻园区。

  在“走出去”方面,为吸引海外人才,青岛设立了29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建立国内首个海外院士工作站,范围覆盖美英法德等10余个国家,在纽约、伦敦、慕尼黑等知名城市设立窗口,打造汇聚国际人才的桥头堡;瞄准国家“千人计划”层次人选,每年至少4批次组织企业赴欧美等发达国家举办十几场海外人才推介会,积极促成海外人才来青发展。

  提升服务 凝心聚才

  人才不仅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

  “虽然孩子是外国国籍,但随迁后仍能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优先安排到公立小学就读,这是服务绿卡中我最关注的内容。除此之外,在税务、就医预约诊疗、交通出行等方面享受绿色通道,还能申请购买、租住人才公寓……这张服务绿卡几乎涵盖了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含金量十足!”去年年初来到北航青岛研究院的温良恭博士说。

  2017年,我市对现有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和人才服务绿卡制度进行了完善创新,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工商、税务、科研、住房等方面推出17条人才服务政策,进一步扩大了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据统计,2017年全年共办理山东省“服务绿卡”16张,青岛市“服务绿卡”50余张,累计发放400余张,提供人才政策咨询600余人次,经办出入境与居留、子女入学、医疗社保等服务事项469件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更加畅通无阻。

  “可以一次性取得3到5年的工作证件,并享受市外专局提供的‘绿色服务通道’,太方便了。” 67岁的美籍资深教育管理专家保罗博士拿到《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后兴奋不已。作为国家首批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试点城市,我市于2017年下半年启动了外国人来华工作“两证整合”试点工作,将“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和“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整合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这一举措进一步破除现行外国人来华工作管理体制存在的职能交叉分散、管理多头、沟通不畅等障碍,减少了重复审批,提高了服务效率。

  2017年,我市统筹各机构和人员力量,协调推进人才公共服务一体化平台建设,重组人才服务机构,新组建青岛市人才服务中心,设立人才服务处、创新创业平台处等职能部门,进一步充实了人才服务的综合性、门户性、便捷化平台功能。

  百舸争流千帆进,人才蔚起事业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青岛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我们的伟大奋斗中来,为把青岛建设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刘佳旎)

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