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云集!第三届NPOCE国际开放科学大会在青举行

2018年05月09日 10:17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第三届NPOCE国际开放科学大会在青举行

  西北太平洋观测研究,中国贡献一半

  会议提出,把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观测研究结合起来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5月8日,第三届“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简称NPOCE)”国际开放科学大会在青岛开幕,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印度等十个国家的近300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研讨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关键科学问题。

  我们对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研究意义何在?NPOCE国际计划发起人、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说:“西太平洋的海洋环流会影响东亚季风和南海季风的爆发时间和强度,这也将导致华南、华北地区在不同年份气候降水等因素有着明显变化。通过对西太平洋环流的研究,我们发现‘海洋热含量’变化是海洋环境气候预测中关键的一点。”

  据介绍,由于世界上最大暖水体——西太平洋暖池的存在,西太平洋在恩索循环(ENSO)、东亚季风与南海季风爆发以及全球气候系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台风生成及活动的海域也在此。

  布放30套潜标系统实现数据实时传输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说:“截至目前,在对西北太平洋观测研究中,中国的贡献达到了一半左右。在国际高端论文的发表成果上也是成绩斐然,尤其是在西太平洋海洋环流的结构和变异课题研究上,我们取得的成果比国际水平领先一个层次。”

  近年来,NPOCE国际合作计划工作团队协同技术攻关,顺利完成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深海潜标的大规模建设,共布放30套潜标系统并实现了潜标数据的实时传输,成功建成我国首个深海实时科学观测网。现在,通过“现场直播”,研究员可实施观测西太平洋深海3000米水下最新数据,告别了过去“录像回放”老旧形式。同时,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研究上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科学进展,发现并命名了北赤道逆流下的北赤道次表层逆流,揭示了菲律宾以东潜流的季节内变化和机制等,多项研究成果在《自然》等杂志发表,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山东省科学与技术最高奖等。

  NPOCE未来向海洋深处发展

  2010年胡敦欣发起NPOCE国际计划到现在,NPOCE走过了8个年头。谈起NPOCE未来发展,胡敦欣表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NPOCE还要往海洋深处发展,要把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观测研究结合起来。太平洋有厄尔尼诺现象,印度洋有偶极子现象,这两个现象都在影响气候变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这两个现象的研究结合起来,是这次会议将探讨的重要议题。”

  据介绍,未来10年,NPOCE国际合作计划将进一步深化各成员国及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海上联合调查及数据共享方面加强沟通与协作。计划以印度洋—太平洋交汇区多圈层相互作用为核心,针对深海多尺度动力过程、海气相互作用、板块构造与西太平洋暖池形成、交汇区生物多样性等几个主题,开展多国协作、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强化观测和研究,再一次掀起海洋观测研究领域国际合作的热潮,在印太交汇区多圈层相互作用领域争取取得若干原创性重大突破。

  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是中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德国、印尼、菲律宾等8个国家19个研究机构参与,目的在于观测、模拟和理解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的变异规律及其动力机制以及在全球和区域性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自2010年启动以来,NPOCE计划以西太平洋为切入点,通过强化观测、机理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在该领域取得了众多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西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的认知能力。该计划的成功发起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在西太平洋环流与气候领域的研究实现了从跟踪到引领的历史性跨越。

  (记者 郑文斌)

编辑:赵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