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苏浙粤”③】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2018年07月22日 13:07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真抓实干,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

  ——学习苏浙粤经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科技创新篇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近期,省党政代表团到苏浙粤考察学习,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触动灵魂的自我革命。认真总结三省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刻查找工作中的问题差距,采他山之石,解决我省实际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大家的共识。我市科技系统在这次对标先进找差距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南方一些先进省市之所以能取得较快的发展,关键在创新。我们要尽快打破因循守旧的传统思想,树立起一种改革创新、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精气神,以更高的格局、更宽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思维,推进各项工作快速发展。”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姜波表示,对于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来说,这是一次思想的再洗礼、理念的再提升、责任的再加压、工作的再鼓劲。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我市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立足本土基础和优势,聚焦创新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成长为例,2015年全市高企数量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名第十,现在全市高企数量已经达到2039家,同比增长51.26%,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当中排名升至第六位。7月初,青岛高新区集合科捷机器人、宝佳自动化、通产智能等9家机器人企业组团亮相第七届中国国际机器人展览会,捧回5个“金手指奖”,这是高新区近年来不断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一个成果缩影。

  但是,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差距。与深圳、杭州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没有形成在国内叫得响的新兴产业和新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偏少,科技型企业规模偏小;全市高企数量近两年虽实现快速增长,但与深圳1万余家、广州8000余家的数量相比,还有差距;我市企业在研发投入、研发机构、研发人员、专利产出上与深圳的“4个90%”(即90%的研发机构、90%以上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投入、90%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相比仍有差距;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求新不求用”的情况仍然存在,技术集成熟化环节有所缺失。

  “纵向看进步,横向看差距。”姜波说。作为科技主管部门,我市正在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的“放管服”改革,打破制约创新的藩篱,增强创新源头供给,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加快新兴产业培育,为吸引更多的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苏浙粤三省的成功经验,关键在创新,核心就是制度创新。我市此前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意见》,着力改革项目经费管理、人才职称评聘、科技成果转化等瓶颈因素,最大限度释放人的活力,营造了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在我市启动的首个科技创新中心——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运行过程中,首次探索将项目立项权和资金分配权下放的管理改革试点。前不久,海洋生物医药创新中心顺利通过中期评估,牵头单位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院长管华诗院士感慨万千:“大胆创新解放了科技生产力,让科技工作者能够真正担当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从苏浙粤的经验中可以看出,人才决定实力”“创新决定未来”,必须持续推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汇聚高端科技人才。如今,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已经成为高端人才和创新要素的“聚宝盆”。对接产业需求,通过“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和国际系”四条主线集聚的近50家高端研发机构,已经集聚高端人才近5000人,他们与近千家本地企业开展合作,带动了仪器仪表、海工装备、航空航天、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6月,青岛印发了《关于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的意见》,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规”“企成高”。市科技局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处处长石德武说,我市之前抽样调查约600家企业,符合重点高企标准的只有20多家,实施“百千万”工程的目标,就是要到2021年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总量突破18000家,高企总量突破4000家,其中具有高成长性的重点高企突破100家,从而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撑全市的高质量发展。

  走出去,引进来,我市的科技创新从来没有停止追求的脚步。就在不久前,市科技部门到北京、天津、杭州、成都、绵阳、济南等地进行集中走访,调研走访中科院微电子所、电子科技大学、奥泰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20余家,新增拟引进在谈项目6个。同时,市科技局还在全市首次组织开展了全要素、广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对接专项行动,截至6月底发布成果700余项,达成合作协议112个,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40亿元。我市正在制定的《青岛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是备受期待。行动计划将部署实施“新技术攻关、科技企业培育、创新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促进、科技金融提升、改革创新深化”六大行动,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正在起草的《青岛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青岛市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等文件,更将剑指科技成果转化难问题,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科技创新作为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已经点燃。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 娉)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