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评论: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民营企业

2018年12月10日 15:59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让金融“活水”精准浇灌民营企业

  □青岛日报评论员

  近一段时间以来,民营企业发展持续引发社会关注,融资难、融资贵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被视为进一步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能搬走横亘在民营企业面前“融资的高山”,那么跨越“市场的冰山”“转型的火山”就只能是镜中月、水中花。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发力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普惠金融成为岛城越来越多金融机构的共同行动,监管部门通过各种方式督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通过科技赋能、外汇专业等特色优势俯身服务小微。作为地方法人银行的青岛农商银行、青岛银行则创新推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小微产品,服务民营企业再升级。截至10月末,青岛辖区主要银行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贷款达3638亿元。

  在青岛,金融“活水”向民营企业汇聚,正成为冬日里一道温暖的风景!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与民营经济贡献的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相较,当前民营企业拥有的融资渠道和规模却依然不能匹配。而要进一步化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就必须更系统、更深入地推进改革,就必须进一步在融资体制、机制上全力突破深层次的或隐或显的桎梏。

  要用新思维带动新作为。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长期性难题,但绝不是不作为的理由。特别是在当下,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下,部分民营企业经营风险上升,融资难加剧。在这种背景下,金融机构要转变对民营企业的认识: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履行服务实体经济职责之所在,也是实现利润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来源。要意识到服务民营企业是战略性业务,成长潜力极大,占的比重会越来越高,可以说民营企业好,则金融好,民营企业兴,则金融兴,帮助民营企业渡过难关,就是帮助金融业迈过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这个重大关口。要优化金融产品,开发适应民营企业发展特点、市场环境、客户需求的创新型产品。

  要“几家抬”形成合力。民营尤其是小微企业在不同的成长阶段,融资需求和融资方式不同。在创业早期,资金主要靠内源融资、自有资本的积累以及亲朋好友的资助。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吸引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再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资产、稳定的现金流和良好的信用记录,贷款、发债等外源融资才有大规模进入的可能。在目前环境中,单纯依靠市场因素的调节,难以有效调动金融机构服务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多措并举,通过“几家抬”形成合力。正如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所说,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能仅仅依靠银行机构,只有通过证券、保险、地方金融组织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跨界融合,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合理配置,才能实现资金活水的“引流”,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

  要强化风险管控。防风险对金融业来说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力度,并不意味着风险底线可以被打破,民营企业情况各不相同,不能“狂风暴雨”全方位漫灌,只能“细水长流”精准施策,否则只会适得其反,短期续命,长期有害。不可否认,有部分民营企业自身素质亟待提高,比如财务不规范、规模效应欠佳、抵押品不足等问题,是造成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民营企业要切实提升自身素质,坚持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的发展思路,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真正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金融机构则要充分运用新兴金融技术手段,加强大数据建设,构建全新的信用风险管控体系,全方位对企业进行风险研判,而不仅仅只是“唯抵押品论”。

  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相信在更多的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之下,青岛的民营经济将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