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号”再出发 6000米级“海龙三号”探秘印度洋

2019年04月01日 14:56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讯 记者30日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获悉,当地时间3月28日下午,“大洋一号”科考船从南非开普敦再度启航,前往印度洋开展中国大洋52航次第三航段科学考察任务,本航次将采用6000米级水深水下机器人“海龙三号”(ROV)。

▲6000米级水深水下机器人“海龙三号”(ROV) 周光辉摄

  据介绍,本航段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等16家单位共42人参与,预计5月上旬完成科考任务,抵达毛里求斯路易港。

  记者了解到,在科考设备方面,本航段将主要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级水深水下机器人“海龙三号”(ROV),在印度洋洋中脊热液区开展环境、生物多样性调查,获取调查区内环境基线数据和样品,为切实履行中国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合同义务提供支撑。

  中国大洋52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学家、海洋一所研究员孙承君表示:“本航段以印度洋洋中脊热液多金属硫化物分布区为主要研究区域,调查工作对提升印度洋洋中脊生态系统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海龙三号”链接:

  2018年8月20日至26日,由中国自主研发的6000米级水深水下机器人“海龙三号”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区成功实施5次深海下潜,最大潜深4200米,共完成22次座底,36次悬停观测,近底观测作业16个小时,采集到结壳和结核样品,以及海绵、海百合、红珊瑚等6类生物样品,成功开展了该区域典型海山环境调查任务。

  据介绍,“海龙三号”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实现大跨度、长距离近底观测取样;二是具备定点、精细化作业能力。在“大洋一号”母船的配合下,“海龙三号”在水下完成了海山区功能测试、定点取样、标识物投放、母船与ROV联动配合、近底长距离观测、拍照摄像等功能目标任务。

  “海龙三号”是国内首台6000米级通用作业型无人遥控潜水器,配备宏吸式取样器、岩石切割机、沉积物保压取样器等设备,并搭载前视声呐等特种工具,具备自动避让障碍物、深海定位能力。另装有11个高清摄像头满足深海观测、拍摄像功能。据介绍,“海龙三号”目前能够适应多种水深和地形环境,具备了在全球60%的海域开展科学考察活动的能力。

  (记者 郑文斌 通讯员 齐敏)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