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线怎样变成高铁“控制神经”,听专家讲高铁背后的故事

2019年04月02日 13:28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周勇:

  一根1毫米粗的线这样变成高铁的“控制神经”

  ■他说:技术也可以是快乐的

  ■他力求将问题消灭在图纸阶段

  ■面对全英文技术资料,他毫不怯场

  走进周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最先看到的是一个转动的立体模型,模型的四面都印有中车的标志,呈“車”字形,又像一驾列车正在轨道上行驶。不同的是,这个模型的周围没有任何支撑,而是完全依靠磁力悬浮在展示台的上空。工作室领衔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青岛高级专家协会会员周勇介绍,这个模型由工作室独立制作,借助了3D打印技术,目的是让同事们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磁悬浮技术原理。

▲高铁出厂前,周勇(中)与同事进行相关参数的最后确认。

  如今,大量的各种电气装置和设备、成千上万的电气元件为以高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实现了“高速的熊掌”和“安全快捷的鱼”兼得。“一根1平方毫米的线要成为高铁中的‘控制神经’,看似简单,却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数十个参数验证等复杂工艺环节。”周勇说。“从能工巧匠到技术型人才,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从业者的要求提出了新的挑战。”

  “质量问题关乎旅客安全,一个小小的质量隐患背后牵动着千千万万旅客的生命,我们要做的,是尽可能早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求将问题消灭在图纸阶段。”在首次打入发达国家市场的新加坡地铁车辆生产中,周勇面对全英文技术资料,提前介入产品设计与工艺环节,编写出《新加坡地铁培训教材》,对全体作业员工进行培训。首列样车调试过程中,共有几十项问题被周勇和同事们化解,得到了新加坡陆路交通局官员的高度赞扬,周勇被专家与同行称为当之无愧的技术型拔尖人才。

  高速动车组列车在厂内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完成一系列的静态和动态调试。如果把高速动车组比喻为一个人,一条条线路就是人体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脉络,而周勇就相当于一位诊断专家,所从事的电气调试工作,就是让血脉通畅起来。为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有序,周勇工作室依据高铁技术和安全需求,自主研发了线路自动质量检测装置对线缆的整体质量进行检测。自动检测装置不仅为质量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并且为高铁技能人才的培训提供了实战场地。检测装置完全以高铁施工工艺要求为出发点,依照高铁电气原理为线缆培训要求实现全部自动检测。参训的技能人才施工的线缆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后,装置会触发工作室自研的音乐装置和电脑绘画装置,利用机械臂自动绘制一幅复兴号高铁简图并播放音乐作为对完成作品技能人的鼓励。

  周勇至今仍清楚记得,在一次对动车组进行调试时,没有任何人操作的情况下,空压机出现阵发性故障,自己运转起来。团队采取了很多测量方法,却没发现任何问题。那段时间,周勇吃住在公司,一边学原理,一边做试验,查阅了海量的图纸和资料。终于在第四天,找出了故障原因——原来是其中一个继电器内部一个极小的参数与列车设计不相符。而像这样的继电器,一列动车组就有两千多个。

  “成功就是:热爱+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周勇用一个简单的加法归纳自己的成功之道。“技术也可以是快乐的。”带着这份快乐与责任,周勇带领团队解决或在车辆上实施的各种技术和工艺以及操作、运维方案等几百项,创造了几千万元的直接经济价值和实现高铁安全快捷运输的社会价值。其中周勇经过近三个月天天工作到深夜的分析涉及的改善车型达数十个、经过自研的清洗装备满足了所有高铁检修任务的实施、利用3D打印技术优化了十几种施工工艺。

  “高铁、城轨地铁、低地板车辆、磁悬浮、无人驾驶等现代轨道交通装备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新的机遇。”周勇表示,将带领工作室不断钻研工业智能技术、先进的工艺制造应用、不间断的远程诊断技术,为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施工优化、质量持续保障提供技术支持,让安全、快速的中国轨道交通飞驰在祖国大地上。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蔺君妍)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