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学习深圳、创意青岛”:学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2019年04月10日 14:01   来源: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

  学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论“学习深圳、创意青岛”

  □青岛日报评论员

  城市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深圳在发展历史上,曾经瞄准香港等城市一个个追赶,目前,已经从“追赶者”变成“引领者”,跻身世界一流城市的行列。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岛主持了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之后,总书记视察了青岛,视察了山东,对青岛提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要求山东在国家开放大局中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省委要求青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也就是说,青岛要做山东这个高地中的高地。

  青岛这座城市发展到今天,如果不找新的标准、新的目标,我们就会满足于过小日子,小富即安,固步自封,我们就不能够发挥引领的作用,青岛应有的发展内涵和发展优势就不能充分地释放出来,我们也就辜负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岛的期望,辜负了省委省政府、全省人民对青岛的期待。

  所以,我们要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要找标杆,找最高的标杆,真正能够全面引领青岛的标杆,对照深圳等沿海发达、创新、活力的城市,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改革开放40年来,深圳创造了很多的经验,引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创新。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按经济总量,深圳第一,青岛第二。深圳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2.4万亿的GDP,面积只是青岛的六分之一,但产出整整是青岛的两倍。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高地,而深圳是大湾区举足轻重的“核心引擎”。总书记要求山东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高地,青岛要做这个新高地的桥头堡,只有把深圳作为标杆。因此我们提出“学深圳、赶深圳”。而且,“学深圳、赶深圳”,用最简洁的语言明晰地让人知道青岛的愿景、青岛要干什么、青岛在研究什么、青岛今天的状态是什么。

  青岛要在新时代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国家战略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打造山东这个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建设青岛这个新高地的桥头堡,就是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在这个定位下“学深圳、赶深圳”,我们才能够动员起更多的资源、更大的力量。我们要努力做北方的深圳。

  “学深圳、赶深圳”,必须弄清这样几个问题:有人认为学一学还可以,赶是赶不上的,或者以为既然赶不上就不赶了。其实,越是差距大,才越需要赶。缩小差距也是追赶。不准备赶,学就失去了意义。还要弄清楚,学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今天一学,明天就能赶上的。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学深圳、赶深圳”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众志成城、持之以恒。要有这样一种精神。

  我们“学深圳、赶深圳”,要学深圳创新、开放、发展的内在机理,不能浅层次地学,碎片化地学。如果表面化地浅层次地学,胳膊腿都学了,五官都学了,结果是学了一具完整的“僵尸”,没有魂,没有血脉,没有生命,各个部分之间没有经络,它不是一个活的机理。所以,我们研机析理,掌握它的内在规律和内在机制,要学到点上,点到穴位上。

  “学深圳、赶深圳”,是站在青岛发展关键节点上的一次对标、一次追赶。我们要鼓舞斗志、振奋精神,头拱地、往前冲,向着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目标奋进。

编辑:张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