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今年将实现城乡全覆盖

2021年03月26日 09:28   来源:青岛政务网

3月25日,青岛市举行2021年度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星级养老机构授牌仪式。为进一步提高养老机构水平,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我市通过第三方购买服务方式,对全市265家养老机构根据国家标准进行评定,19家养老机构脱颖而出,获评五星级养老机构。这也是青岛养老服务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的有力举措之一。

  会上,发布了青岛市2020年度养老服务工作报告,并对2021年度养老服务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记者了解到,为了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青岛初步建成了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走在全国前列。但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青岛要从“老有所养”迈入“老有颐养”,还需要在互助养老、智慧养老上继续发力,寻求破题之举。

  养老服务需求更加多样化

  青岛市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基数大、程度高、高龄化态势突出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86.6万人,老龄化率22.2%。80岁以上老年人口3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因受生活习惯、经济收入、文化风俗等因素影响,青岛的养老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

  记者了解到,我市新一轮养老服务政策体系制定了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养老机构综合运营补贴、养老机构等级奖励补贴等综合性补助政策,同时在财税、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都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各项政策的优惠补助力度和实施范围均位于全国同等城市前列,引导培育了福彩、圣德、新华锦、福山、中康等一批带动力强的社会资本养老企业。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265家,养老机构床位4.2万张。

  在品质化养老层面,我市加大招引力度,一批知名养老服务企业纷纷落户青岛。其中,城阳区泰康之家养老社区项目已开工建设,由融创集团投资建设的西海岸藏马山颐养养老社区已建成投用,九如城集团在即墨区投建的首个青岛医养综合体已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并牵头成立了胶东半岛养老服务联盟,引领胶东经济圈养老服务一体化发展。

  在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层面,我市多部门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用房规划、建设和移交管理的通知》,保障了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移交使用;对老旧小区,采取依托星级养老机构、回购、置换、寻找空地配建等多种方式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将社区原有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同步转型为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站,无偿划转至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运营组织运营。将农村镇办敬老院供养的老人集中到区市级社会福利中心供养,将镇办敬老院转型为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将农村幸福院转型为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站,构建起了城乡统筹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保障体系。

  居家社区养老将实现城乡全覆盖

  从去年开始,青岛养老服务一项领全国之先的破题之举在城区街道有序推进:全市将建成98处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覆盖全市所有城区街道。截至去年年底,98处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已经全部建成,提供养老床位19305张,其中家庭养老床位12419张。该举措有力解决了制约青岛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所供非所需”的问题,将原来只能提供场地进行休闲娱乐活动的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变成了服务失能失智老人的“主阵地”,一床难求的医养结合床位从“有限”变成了“无限”。

  此外,通过一系列行动计划的开展,青岛养老服务的品质化、专业化水平也在进一步提升。“根据统计,青岛目前失能失智老人有10万人左右,但在养老机构中入住的只有1.8万人,也就是说,约有五分之四的失能失智老人没有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乔先华说,为了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政策红利,青岛市制定了两年行动计划,即2020年要在每一个街道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即98个街道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并在2021年覆盖到农村40个镇,实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

  记者采访中得知,目前,40处农村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大力建设中。根据相关政策,这40处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处要求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设置50到100张集中托养床位,并同步设置居家信息化监管中心、助浴室、助餐间和中央厨房等。同时,配套建设农村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将现有的农村幸福院转型为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农村社区服务站,对没有幸福院的,在农村新型社区设立社区服务站,轻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及有需求的健康活力老年人可通过签约家庭养老床位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此外,针对40处镇街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运营组织,我市拟通过招投标或委托运营的方式,选取具备长护险定点单位资质的,拥有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经营能力的五星级养老服务企业进行运营。

  信息化、智能化推动“老有颐养”

  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保证不同收入、不同生活习惯的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但是要实现“老有颐养”,还需要信息化、智能化的推动。

  去年12月24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青岛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情况。会上指出,将在市南区、西海岸新区、城阳区试点的基础上,吸引更多青岛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并在全市统一的服务平台上按一定规则记录储存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当志愿者需要养老服务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实现全市通存通兑。

  据乔先华介绍,目前,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有志愿者3000多人,累计服务时长300多个小时。这个数据,相较于上海等先进城市有较大差距。根据工作计划,今年全市将新增时间银行志愿者13946人,服务对象11020人,新增服务时长3486.5小时。

  “通过信息化建设,使互助养老这一模式不仅成为志愿服务的创新,也成为养老模式的有益补充。互助养老相对于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来说,更有利于老人摆脱孤独,更好融入社区、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层面更有益处,将极大推动养老服务从‘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市社科院政法所副研究员刘振磊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智能化方面,我市也在积极推广智慧养老服务,使老年人的养老更有品质。例如,深化青岛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和青岛养老智慧消防系统的应用,建立以服务老年人为中心的数据应用链,实现全市老年人户籍信息、健康信息、就诊信息、养老金信息、医保信息等相关信息的共享共用;开发青岛养老服务地图,建立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和签约家庭养老床位的在线预约、签约的应用平台;推广应用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等。

  可以预见,养老这一人人都要或者将要面对的难题,将随着养老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的推动逐步缓解,并实现从“老有所养”迈向“老有颐养”的转变。

编辑:李慧